close

「食物里程」(food-miles)──食物在你買到它之前的運輸旅程──這個術語已進入開明的詞典。環保組織,尤其是歐洲的環保組織,紛紛要求給食物打上標籤,標明食物經歷多少里程才抵達市場。一些著作,例如芭芭拉.金索爾弗的《動物、蔬菜、奇跡:一年的食物生活》,對用貨車、輪船和飛機從全球各個遙遠地區運抵的食物帶來的損害進行了思考。

吃本地食物,有很多好理由──新鮮、純淨、美味、增強社區凝聚力和保護開放空間──但所有這些好處都比不上一種廣為宣傳的說法,也即吃本地食物可減少化石燃料(煤、石油、天然氣等)的消耗。在這方面,吃本地食物等於是參與環保運動,不亞於支持再循環、騎單車上班和駕駛混合燃料型汽車。也就是說,這是我們個人減少「碳足跡」(carbon footprint,指個人乘坐交通工具給環境帶來的廢氣)的切實可行的方法。

表面上,減少食物里程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聯繫似乎是不言而喻的。在艾奧華州,人們吃到的胡蘿蔔一般是從加州輾轉一千六百英里而來的,馬鈴薯則來自一千二百英里外的愛達荷州,牛肩肉則來自六百英里外的科羅拉多州。紐約市出售的蘋果,有百分之七十五來自西岸或海外,儘管紐約州生產的蘋果遠遠多於紐約市居民所能消耗。面對這種市場過剩,唯一合理的反應,似應是像節食者計算熱量那樣計算食物里程。

但是,減少食物里程是否就有利環境呢?新西蘭林肯大學的研究者們顯然為了回應歐洲「標明食物里程」運動,遂於最近發表一項研究,挑戰有關食物里程更長便自動意味著消耗更多化石燃料的假設。根據這項同行評審的研究,有足夠證據表明,食物里程與人們想像中的相去甚遠──或甚近。

這全要看你如何計算碳排放。林肯大學的科學家不是僅僅通過食物里程來計算產品的碳足跡,而是把他們的計算方法擴展至產品生產過程中其他方面的能源消耗,例如水的使用、收穫技術、肥料消耗、再生能源的應用、交通工具(以及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燃料)、光合作用期間吸取的二氧化碳、包裝材料的處理、貯存程序和數十項其他耕作方面的投入。

吃本土食品未必環保

把其他這些指標納入考慮,科學家們得出驚人的結論。最矚目的莫過於,他們發現羔羊在遍地苜蓿的新西蘭牧場養大,再用船運送到一萬一千英里外的英國,每噸僅製造一千五百二十磅的二氧化碳排放,而英國生產的羔羊每噸製造六千二百八十磅的二氧化碳,部分原因是英國牧草差,迫使農民用飼料來養羊。換句話說,倫敦人購買來自世界另一端進口羔羊,其節能效率要比從自己後園購買當地羔羊超過四倍。乳品和水果也出現類似結果。

這類「生命周期」計算法,引起世界各地環保分子反省食物里程的邏輯。新西蘭最著名的環境研究機構土地保護組織解釋說,本土主義「並非總是最有利環境的解決辦法,因為產品生命周期的其他階段排放的廢氣可能多於運輸。」

如果大家都吃本地產品,則世界大多部分地區根本就不可能吃到多樣而健康的食品。食物總要旅行。讓人們遷往較富饒的地區去居住,當然很對,但卻是不現實的。

作為相關的消費者和環保分子,我們必須準備好接受這個事實,也即購買本地產品並不一定有利環境。簡言之,我們必須承認,距離並不是環保覺醒的敵人。

(本報譯自《紐約時報》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uble 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